分泌性
中耳炎为耳鼻喉常见疾病之一,儿童多见。由于耳痛不明显且儿童主诉不清,往往在小儿听力受到影响时家长才发现并就诊,这常常延误诊断和治疗。分泌性中耳炎可造成儿童的听力损失,影响语言发育,应高度警惕并及时观察治疗。对于成人单侧病变者,应尽早明确病因,排除鼻咽部及其周围间隙的占位性肿瘤,以尽早缓解症状、改善生活质量。
一、典型临床表现
1.耳闷、耳胀痛及闭塞感: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时可有轻微耳痛,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多在继发感染时可出现耳痛。
2.
耳鸣:一般不重,可为间歇性,当头部运动、打呵欠或擤鼻时可闻及气过水声。少数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还可出现耳内流水,但是持续时间甚短,仅为数小时或1天左右。
3.听力下降:
-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大多可于感冒后、乘飞机下降或潜水时,出现听力下降,可出现自声增强现象。
-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
耳聋的严重程度常有波动。压迫耳屏或头位改变时,听力可有所改善,中耳积液黏稠时,听力不会因为头位的变动而改变。
-儿童多无听力下降的主诉,表现为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,注意力不集中,或看电视时要求过大的音量。
二、检查方法
1.耳内镜检查:检查耳部结构,是否有炎症,鼓膜是否完整,有无病变。
2.电测听检查:可客观评价听觉系统功能状态,判断听力是否有下降情况。
3.声抗阻检查:用以对中耳炎症、咽鼓管功能及镫鼓肌反射进行了解与诊断,用于鉴别传导性听力损失和混合听力损失。
4.鼻内镜检查:检查是否存在肥厚性鼻炎。
在急性期,鼓膜周边有放射状血管纹。鼓膜紧张部内陷,表现为光锥缩短、变形或消失;锤骨柄向后、上方移位;锤骨短突外突明显。鼓室积液时,鼓膜失去正常光泽,呈淡黄、橙红或琥珀色;慢性者鼓膜乳白色或灰蓝色,不透明。若分泌物为浆液性,且未充满鼓室,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,呈凹面向上的弧形线,透过鼓膜有时可见到气泡,咽鼓管吹张后气泡增多。若鼓室内积液多,则鼓膜外突,鼓膜活动度受限。
三、治疗方法
对于中耳炎应早发现早治疗,以免拖延加重病情。切记根据自身病情进行治疗,不可盲目采取治疗。
1.早期患者:输液消炎加氦氖激光及咽鼓管吹张术一般5-7天有明显改善。
2.穿刺治疗法:适合鼓膜内积液较多患者,可有效清除中耳积液,改善中耳通气。
3.置换术:适合病程较久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,可有效改善通气引流,促使咽鼓管恢复功能。
4.鼻部手术及腺样体切除术:进行鼻部及腺样体切除术对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。
四、预防措施
1.避免上呼吸道感染,流感高发季节避免长时间逗留人员密集地点,因为细菌、病毒会引起咽鼓管轻型感染,阻塞咽鼓管而诱发中耳炎。
2.避免用力擤鼻,不适当的擤鼻动作,细菌可以循咽鼓管侵入中耳,引起中耳炎。
3.保持双耳干燥,洗澡时尽量注意不要让水进入耳道。
4.多参加运动,增强体质。